來源:安徽天方工業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發表日期:2024-12-19瀏覽量: 327
返回列表12月12日,備受矚目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隆重舉行。會議深入分析了當前經濟形勢,明確提出了未來一段時間的經濟工作方向和重點任務。其中,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成為會議的重要議題。
會議強調,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中國必須堅定不移地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為此,將建立一批零碳園區,作為推動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零碳園區的建設旨在通過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廣清潔能源等措施,實現園區的碳排放為零。這一舉措不僅有助于減少碳排放,保護生態環境,還能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同時,會議還提出要推動全國碳市場建設,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和碳標識認證制度。這些措施將形成有效的碳排放約束機制,促進企業和個人積極參與碳減排行動,推動綠色低碳消費方式的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到“零碳園區”的概念,標志著中國在推動綠色轉型方面邁出了新的重要一步。
2025年,將迎來零碳工廠、零碳園區的建設高潮!
一、零碳(碳中和)的定義
碳中和更確切的定義是碳凈零排放,碳中和并不是不可以產生碳排放,而是要實現凈零排放。凈零排放就是一個組織在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實際的碳排放,如果通過碳匯手段,從空氣中吸掉相同的碳量,就是凈零排放,就是碳中和組織。如果愿意出資在碳市場購買“真負碳”抵消中和掉,也可以達到碳中和組織。碳中和= 碳排放量-碳匯量= 0
按目前通常慣例,一個組織的碳排放分為范圍1(scope1)排放、范圍2(scope2)排放和范圍3(scope3)排放三種類型,這三種類型的區別如下:組織的排放類型
排放類型 | 描述 | 說明 |
范圍1 | 直接排放 | 企業物理邊界或控制的資產內直接向大氣排放的溫室氣體,如燃煤鍋爐,公司擁有的燃油車輛等 |
范圍2 | 外購電力和熱力間接排放 | 企業因使用外部電力和熱力導致的間接排放 |
范圍3 | 其它間接排放 | 因企業生產經營產生的所有其它排放,如員工通勤、上下游產品生產排放。 |
因為范圍3的排放涉及太多外部數據,目前社會還沒有建立合格全面的碳足跡數據庫,管理起來難度巨大,所以在通常情況下,組織在核算碳排放時并不會核算范圍3的排放,但一些擁有多年碳管理經驗、高要求的組織也會將范圍3排放納入到管理范圍以內。
所以,假如一個企業宣布將在某某年實現碳中和而不附帶排放類型說明,那么這個碳中和目標就存在一定的歧義。
很顯然,我們非常需要進行一個國際統一的碳中和組織標準。如果一個企業宣布只對范圍1、范圍2實現碳中和,對社會并沒有任何意義。可能會存在某個企業實現了范圍1、范圍2的碳中和,但對外提供的產品的碳含量比別人家還高,因為它對前端的供應商沒有足夠好的碳管理,采購的供應商的物料配件是價格低、碳排量高的,這樣宣布某個范圍的碳中和就沒有任何社會價值,且形成嚴重的社會誤導。全社會每一筆交易采供二方之間產生碳排放值流轉進行了記錄(碳足跡),每個組織的生產經營活動就會累積完整的碳排放量進項和銷項的數據,國家通過立法明確:組織應擔責的碳排量= 碳票進項 – 碳票銷項今后國家通過碳稅和碳市場對碳定價后,碳價會進入到產品的總價中,碳費會成為商品總價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零碳產品意味著企業前端供應商提供的產品的碳排量全部被中和,在前述碳排放范圍表中要包括范圍3。在目前的情況下做到還是相當困難的,但目前一些雄心勃勃的高科技的零碳目標是按此設定的。
零碳園區就是要園區運營過程中包括范圍3的碳排量全部中和,實現凈零排放,為用戶提供零碳的產品和服務。園區的碳排量來自于哪些方面?范圍1:園區物理邊界或控制的資產內直接向大氣排放的溫室氣體,如燃煤鍋爐,園區擁有的燃油車輛等范圍2:外購電力和熱力間接排放企業因使用外部電力和熱力導致的間接排放范圍3:其它間接排放,因園區生產經營產生的所有其它排放,如物業運營、員工通勤、上下游產品(購買設備、辦公室裝修、辦公耗材等)所有前端供應商產品中的碳排放。園區內入駐企業消耗的交通能源、購買的產品中碳排量應該不包括在內。是屬于園區入駐企業的碳排量范疇,對園區企業采用零碳管理是另一個層面的事情。這樣看,因為要包括管理前端供應商產品的碳排量,實現零碳園區并不容易。好在一些大的園區是可以實現一些碳匯的,可以進行一些抵消。
四、園區可以實現哪些碳匯?
(一)綠化:植樹造林有碳匯作用,改善園區生態環境,一棵成年樹木一年能從大氣中吸收超過21.8KG二氧化碳。這個量不大,但仍值得提倡。有的組織在西部荒漠地區大批植樹,這個量就大了,用來中和本組織的碳排量。
(二)專業的吸碳項目:建立一些小型但高效率的生物吸碳項目、CCUS裝置。如將部分建筑外墻懸掛有大片的藻類生物反應器,每年藻類產量達200kg,每公斤藻類吸收二氧化碳約2kg,并清除有害的二氧化氮等廢氣。有一點值得提出,目前的CER、CCER碳減排信用指標不應該成為當前企業碳中和標準沖抵標的。這些碳信用指標并沒有真正從空氣中拿掉一噸CO2,而是已經過時的政府減碳技術的激勵機制,與碳中和目標并不完全一致。
五、零碳園區實現之路
新建園區從規劃設計開始進行全生命周期的零碳園區規劃,是最主動的、最有可能實現的。很多碳減排的方案和措施在規劃設計階段是最容易實現的。從四個方面入手實現零碳園區:
(一)能源方面:盡量高比例使用再生能源使用屋頂光伏、光伏車棚、小型風力發電設施生產可再生能源電力,購買可再生能源電力用于園區生產運營。有條件的園區建設有沼氣熱電聯產及熱泵系統,并配有儲能電站、儲熱儲冷裝置,滿足園區的供暖、制冷和供電需求。
(二)建筑方面:盡量降低能耗,提高能效采用節能保溫材料、遮陽板、三玻窗等節能建筑技術,所有新建建筑全部為綠色建筑,并獲得LEED鉑金級別認證。園區建筑都安裝智能電表,并通過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統進行集中控制。
(三)交通方面:電動化園區內交通工具盡量全面電動化,配置足夠電動汽車充電站,可建立共享電動汽車租賃中心。充電電力來源為風電和光電,電池存儲設備由退役汽車電池組成,充電時段和充電功率可智能調控。園區還配有無人駕駛汽車、電動觀光車、共享單車等。
(四)碳匯方面:多增加創造碳匯項目大量植樹造林,可在園區內園區外規劃造林抵消園區碳排放。部分建筑外墻懸掛有大片的藻類生物反應器,每公斤藻類吸收二氧化碳約2kg,并清除有害的二氧化氮等廢氣。藻類還被提取加工成綠色粉末,作為營養添加劑用于化妝品和食品工業。還有一種方法是通過碳市場購買負碳產品進行碳中和。與自己的碳排量進行對沖清繳,實現碳中和。
(五)管理方面:園區全面實現數字化精細管理能源管理:通過部署EBO樓宇運營系統、PEM電能管理系統以及EMA智能微網系統,實現源(風電、地熱、沼氣、光電)、儲(大容量電池、電車儲能、儲熱)、荷(熱、冷、電負荷)間的有效協同,提高園區整體運行能效,確保運營階段的碳中和。運營和物業管理:實現園區內各項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精細化運營管理,減少無價值耗能運營,減少能源浪費,減少人力投入。